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口腔黏膜等组织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病因有病原体因素及婴幼儿、老年人、免疫低下人群、长期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佩戴义齿者等情况,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假膜型等多种类型,诊断靠临床检查与真菌学检查,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选抗真菌药物并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及护理。
一、定义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皮肤等组织引起的疾病,属于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因素: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种,正常情况下口腔内存在该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易致病。
2.宿主因素
婴幼儿:口腔黏膜稚嫩、免疫功能不完善,易感染,常与哺乳用具污染等有关。
老年人: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易发病。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念珠菌侵袭。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此类情况可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诱发念珠菌过度增殖。
佩戴义齿者:义齿表面易残留食物残渣,为念珠菌滋生提供条件,且义齿与黏膜摩擦可损伤黏膜,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鹅口疮):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稍用力可擦去,下方黏膜充血发红,好发于婴幼儿口腔黏膜。
2.急性萎缩型: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疼痛,伴味觉异常。
3.慢性萎缩型:常与佩戴义齿相关,黏膜呈鲜红色萎缩改变,伴有口干、烧灼感。
4.慢性增生型: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状损害,质地较硬,有恶变潜在风险。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依据病史及口腔黏膜典型表现初步判断。
2.真菌学检查
涂片镜检:取病变部位黏膜涂片,镜下可见菌丝和芽孢,有助于快速诊断。
真菌培养:通过培养鉴定念珠菌菌种及药敏情况,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需特别关注特殊人群:
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局部用药,避免全身大量使用抗真菌药物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注意哺乳用具的清洁消毒。
老年人: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需在治疗念珠菌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升机体免疫力,控制感染反复。
佩戴义齿者:应保持义齿清洁,定期消毒,必要时可更换义齿以促进黏膜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