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患者主观感觉心脏跳动不适表现为心跳异常等,有生理性因素如运动、紧张、烟酒茶等诱因,病理性因素包含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儿童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女性生理期、妊娠期易出现,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管理基础病,心悸伴胸闷等症状且频繁不缓解或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诊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诊疗。
心悸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症状,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或心搏增强等自我感知。
产生原因分类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可引发心悸;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其中的咖啡因、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快,引起心悸。
健康人群在特定情境下(如情绪激动、熬夜后)也可能出现短暂心悸,多为一过性,去除诱因后可缓解。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心动过速等)、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可影响心脏节律和供血,引发心悸)、心肌病(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正常搏动)等,均可导致心脏跳动异常而引起心悸。
全身性疾病: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心脏需更努力工作以满足需求,可出现心悸;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代偿性加速搏动来弥补,从而引发心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出现心悸症状。
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儿童群体
儿童心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相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心脏结构异常,从出生起就可能存在心脏搏动异常表现;病毒性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累及心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引发心肌损伤,出现心悸等症状,需密切关注儿童是否有发热、乏力、胸痛伴随心悸的情况。
女性群体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易出现心悸。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心悸,一般生理性波动居多,但若心悸频繁或伴随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人群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心脏后负荷增加,易出现心悸;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或引发微血管病变,导致心悸,此类人群需尤其注意基础病的管理以减少心悸发生风险。
心悸伴随症状及就医提示
心悸常可能伴随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若心悸频繁发作、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