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髓炎是发生于颌骨骨膜、骨皮质及骨髓组织的炎症涵盖多种致病因素,分类包括最为常见的牙源性(多由口腔疾病致细菌感染扩散引发)、多见于儿童的血源性(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骨)、由外伤致细菌侵入的损伤性、与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相关的放射性(放疗后颌骨局部血运受损易继发感染),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热、痛等及全身发热等,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不同人群中儿童血源性颌骨髓炎相对多见治疗需兼顾生长,成人多牙源性需维护口腔卫生,放疗后人群需加强口腔护理,有基础疾病者需综合评估基础病影响制定治疗计划。
一、定义
颌骨髓炎是指发生于颌骨的骨膜、骨皮质及骨髓组织的炎症,涵盖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颌骨炎性病变。
二、分类及病因
(一)牙源性颌骨髓炎
最为常见,多由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导致细菌感染扩散至颌骨引发,口腔卫生状况差者易患。
(二)血源性颌骨髓炎
多见于儿童,常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骨,如呼吸道感染等病灶的细菌经血流到达颌骨。
(三)损伤性颌骨髓炎
由外伤使细菌侵入颌骨所致,外伤后若未及时妥善处理,易引发感染。
(四)放射性颌骨髓炎
与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相关,放疗后颌骨局部血运受损,易继发细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通常有局部红、肿、热、痛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颌骨坏死、流脓,严重时可致面部畸形。
(二)全身表现
可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等,儿童血源性颌骨髓炎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依据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初步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可初步显示颌骨骨质变化。
2.CT:能更清晰呈现颌骨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情况。
3.MRI:对软组织及早期骨髓炎病变显示更敏感。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等检查可了解感染程度,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提示感染存在。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血源性颌骨髓炎相对多见,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方案,兼顾儿童生长发育,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二)成人
多为牙源性颌骨髓炎,需重视口腔卫生维护,有口腔疾病史者应积极治疗基础口腔病以预防复发。
(三)放疗后人群
发生放射性颌骨髓炎风险高,需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加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四)有基础疾病者
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稳定以利于感染控制,合理制定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