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的常见恶性肿瘤,病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口腔卫生状况差、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长期咀嚼槟榔等,临床表现有口腔内经久不愈溃疡或肿块、功能障碍、转移表现,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特殊人群需戒烟限酒、注意HPV感染风险及儿童青少年异常及时就医。
一、定义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为口腔癌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以上。
二、病因
1.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为重要诱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及酒精等可损伤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促使细胞恶变;2.口腔卫生因素:口腔卫生状况差,细菌、病毒等长期滋生,易引发黏膜病变;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某些高危型HPV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相关;4.其他:长期咀嚼槟榔、口腔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长期摩擦黏膜)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口腔内异常表现:常见为经久不愈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基底硬,可伴有疼痛;或表现为肿块,质地较硬,呈菜花状或结节状;2.功能障碍:肿瘤累及咀嚼、吞咽、语言等功能时,可出现咀嚼困难、吞咽疼痛、言语不清等;3.转移表现:晚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脏器的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详细检查口腔内病变部位,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影像学检查:CT、MRI等可帮助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3.病理活检: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达到根治目的;2.放射治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3.化学治疗:常用于晚期或转移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
六、预后及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吸烟者应严格劝导戒烟,避免烟草继续损伤口腔黏膜;饮酒者需限制酒精摄入,减少对口腔组织的刺激;有HPV感染风险者应注意避免高危性行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儿童及青少年一般较少发生口腔鳞状细胞癌,但如有口腔异常表现也需及时就医排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和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