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精神障碍是病程通常数小时至1个月以内、起病较急且与明显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病因有严重生活事件等应激因素及可能影响易感性的心理特质等,临床表现症状多样且与应激源情境关联,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排除性诊断,治疗原则包括去除应激源、心理支持和必要时短程用副作用轻的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精神病史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病程通常在数小时至1个月以内、起病较急且与明显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多随应激源消除而较快缓解。
二、病因
1.应激因素:严重生活事件(如重大创伤、突发精神刺激等)是主要诱发因素,个体暴露于强烈应激源下易发病。2.心理易感性:个体自身的心理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心理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作用,部分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相关应激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样性:可出现幻觉(如幻听等)、妄想(与应激情境相关的内容)、情感障碍(焦虑、抑郁、激越等)、行为紊乱等表现。2.情境关联性:症状表现与应激情境紧密相关,应激源存在时症状明显,应激源消除后症状可较快缓解。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前应激事件、病程特点等情况。2.精神检查:通过专业精神检查评估精神症状表现。3.排除性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疾病等,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相关标准综合确诊。
五、治疗原则
1.去除应激源:帮助患者脱离应激环境,消除诱发的应激因素。2.心理支持:给予心理疏导,提供情感支持,协助患者应对心理应激。3.药物辅助: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可短程使用药物,优先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小、副作用相对较轻的药物,且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关注心理发育情况,避免再次接触应激源,家长需给予充分情感支持与心理安抚,因儿童肝肾功能不完善,药物使用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2.老年患者:考虑基础疾病对精神症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评估认知功能与身体耐受性,治疗中密切监测身体状况,营造稳定舒适生活环境以提供心理支持。3.女性患者: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发病时,考虑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药物选择权衡对自身及胎儿、婴儿健康的影响,心理干预结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疏导。4.有基础精神病史患者:评估现有病情与此次短暂症状关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加重原有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随访与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