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是超出正常生理动度的异常状态,常见原因有牙周炎致牙周组织破坏、外伤致牙周膜损伤等、根尖周炎致牙周膜充血水肿、颌骨疾病破坏支持组织、年龄增长致牙槽骨生理性吸收、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影响牙周代谢等,按松动程度分Ⅰ度(松动幅1mm内)、Ⅱ度(1-2mm伴唇舌等向摆动)、Ⅲ度(幅>2mm伴多向摆动),影响因素涉及年龄、性别、口腔卫生不良等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等情况。
一、定义
牙齿松动是指牙齿超出正常生理动度范围的异常状态,正常牙齿存在一定生理性动度,但松动程度超过正常范围则属异常表现。
二、常见原因
(一)牙周炎
牙周组织(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遭到病理性破坏,支持牙齿的力量减弱,是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原因。菌斑、牙石等长期刺激引发炎症,逐渐破坏牙周组织,使牙齿支持结构丧失,进而出现松动。
(二)外伤
牙齿遭受外力碰撞(如摔倒、运动中碰撞等)或咬硬物(如咬坚果等),可直接造成牙周膜损伤、牙槽骨骨折等,引起牙齿松动。
(三)根尖周炎
根尖周组织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导致牙周膜充血水肿,影响牙齿的稳固性,从而引发牙齿松动。
(四)颌骨疾病
颌骨内的囊肿、肿瘤等病变,会破坏颌骨的正常结构及牙齿的支持组织,导致牙齿松动。
(五)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牙槽骨会逐渐发生生理性吸收,若牙槽骨吸收明显,可能出现牙齿松动,老年人相对更易受此影响。
(六)内分泌紊乱
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代谢及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病发生风险,进而导致牙齿松动。
三、分类
(一)按松动程度分类
Ⅰ度松动:松动幅度在1mm以内,多为轻度松动。
Ⅱ度松动:松动幅度在1~2mm之间,且伴有唇舌向或近远中向摆动。
Ⅲ度松动:松动幅度大于2mm,同时存在唇舌向、近远中向及垂直向多方向摆动。
四、影响因素
(一)年龄
儿童牙齿松动可能与换牙等生理过程相关;成年人牙齿松动多因牙周病、外伤等病理因素;老年人则常因牙槽骨生理性吸收导致牙齿松动风险增加。
(二)性别
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增加牙齿松动的发生几率。
(三)生活方式
口腔卫生不良(如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使菌斑、牙石堆积,诱发牙周炎,增加牙齿松动风险;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加重牙周病变;不合理饮食(如高糖饮食等)也不利于口腔健康,易引发相关问题导致牙齿松动。
(四)病史
有牙周炎、糖尿病、颌骨肿瘤等病史的人群,由于基础疾病影响牙周组织或颌骨结构,牙齿松动的发生率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