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风团和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六周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病因含自身免疫与感染因素,发病机制是炎症细胞活化释介质致血管通透性增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风团等反复发作超六周,诊断依病史和表现排除其他病,治疗分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用药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自身免疫因素:约30%-5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如针对免疫球蛋白E(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抗体,自身抗体可激活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2.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能诱发,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分慢性荨麻疹相关,感染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活化释放介质。
(二)发病机制
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活化后释放组胺等介质,组胺作用于皮肤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同时可伴随血管性水肿,由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所致。
三、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部位不定,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肿胀,多见于眼睑、口唇等部位。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反复发作风团及血管性水肿>6周)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伴有风团的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多有昆虫叮咬史,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损害)、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较长,可伴疼痛、紫癜等)等。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避免接触已知诱发因素,如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加重症状。
(二)药物治疗
优先选用抗组胺药,不同人群需考虑药物安全性,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低风险抗组胺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用药需评估风险与获益比,优先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慢性荨麻疹需特别关注药物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多副作用的抗组胺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主要考量,优先选择经临床验证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同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二)孕妇
孕妇慢性荨麻疹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充分评估药物风险与妊娠期间疾病本身对母婴的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荨麻疹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选择安全性高、对基础疾病影响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