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成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胎儿期发育缺陷及后天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致心肌受损功能改变,全身性疾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使代谢改变及电解质紊乱干扰心肌电活动,生活方式上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疲劳紧张及药物不当可引发,年龄方面老年人传导系统退变及儿童青少年先天性或感染性疾病累及心脏易致心律不齐。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成因
1.先天性心脏结构缺陷: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影响心脏正常电传导,从而引发心律不齐,此类情况在新生儿及儿童中相对常见,与胚胎发育时期的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
2.后天性心脏疾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狭窄等)均可导致心肌组织受损、心脏功能改变,进而干扰心脏电活动,引发心律不齐。例如,冠心病患者因心肌缺血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二、全身性疾病影响
1.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机体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表现;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缓,也可能引发心律不齐。研究表明,约有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会伴随心律不齐问题。
2.电解质紊乱:血钾异常(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血钙异常(如低钙血症或高钙血症)等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改变,容易导致早搏等心律失常发生。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可损害心脏功能及血管内皮,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过量饮酒可导致心肌损伤,增加心律不齐风险。此外,长期过度疲劳、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也易诱发心律不齐。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可引发心律不齐,如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抗抑郁药、拟交感神经药物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异常。
四、年龄相关因素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如窦房结功能减退、房室传导阻滞等,容易发生心律不齐。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增加了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
2.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是儿童期心律不齐的重要成因,此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累及心脏,引发心律不齐,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受病毒侵害后,心肌细胞受损,可出现心律失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