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致心输出量不足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综合征,病因有心肌病变、心脏负荷过重及其他因素,分类按发病部位分左心、右心、全心衰竭,按发病速度分急性和慢性,症状有淤血及全身灌注不足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基础病因且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心肌病变: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等,这些病变会直接影响心肌的收缩或舒张功能。2.心脏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使心脏收缩时面临的阻力增大;容量负荷过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等,导致心脏舒张时接受的血液量过多。3.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二、分类
1.按发病部位分: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常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咳嗽、咳痰、咯血等。
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有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肝大、颈静脉怒张等。
全心衰竭:同时存在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2.按发病速度分: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症状严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瓣膜穿孔等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等。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常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史,症状相对隐匿,逐渐出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水肿等表现。
三、症状表现
左心衰竭主要因肺淤血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衰竭因体循环淤血出现水肿等表现,全心衰竭则兼具两者表现。此外,患者可能伴有乏力、疲倦、尿量减少等全身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射血分数等指标,射血分数降低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评估依据)、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等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减轻心脏负荷:包括休息、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水肿,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药物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2.增强心肌收缩力: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但需注意其治疗窗窄、易中毒等特点)。3.治疗基础病因:如控制高血压、治疗冠心病等。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需综合评估多器官功能,谨慎选择药物;儿童心力衰竭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需早期干预,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改善心脏功能的措施,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