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肿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由金葡菌等感染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期有红肿胀热痛小结节后中央变软有脓栓等表现,超声见皮下低回声区等,早期可热敷等抗感染,化脓需引流,儿童要注意清洁,成人与卫生习惯相关;脂肪瘤是脂肪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柔软肿块,超声见边界清晰均匀低回声等,无症状小的可观察,大的或有症状可手术,儿童少见,成人与高脂饮食等可能相关,糖尿病患者疖肿易加重,有遗传史者需关注脂肪瘤变化。
一、定义与病因
1.疖肿: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皮肤擦伤、糜烂等皮肤破损处易诱发,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发。
2.脂肪瘤: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全身脂代谢紊乱等相关,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二、临床表现
1.疖肿: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数日后中央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毛囊丰富部位。
2.脂肪瘤:多为皮下单发或多发肿块,质地柔软似面团,边界清晰,活动度良好,生长缓慢,一般无疼痛等自觉症状,可出现在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以四肢、躯干多见。
三、影像学表现
1.疖肿:超声检查可见皮下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探及液性暗区提示化脓;磁共振成像(MRI)可见病变区组织充血、水肿表现。
2.脂肪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有包膜;MRI检查显示为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的脂肪样信号影,边界清楚。
四、治疗原则
1.疖肿:早期可局部热敷、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抗感染,若已化脓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免疫力低下者需评估基础疾病并适当干预。儿童患者需注意局部清洁护理,避免搔抓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2.脂肪瘤: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脂肪瘤可定期观察,若瘤体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时,可通过手术切除,一般预后良好,儿童罕见脂肪瘤,发现后需专业评估其性质及处理方式。
五、不同人群差异及注意事项
1.儿童:疖肿需特别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自行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至颅内等严重部位;脂肪瘤在儿童中少见,若发现皮下肿块需及时就医明确性质。
2.成年人:疖肿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脂肪瘤与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肥胖等可能相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辅助评估病情。
3.特殊病史人群:糖尿病患者发生疖肿时易加重感染,需积极控制血糖;有遗传易感性家族史者对脂肪瘤的发生需提高关注,定期自查体表肿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