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细菌等因素侵蚀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因包含口腔致龋菌利用糖分产酸致牙齿硬组织脱矿、长期高糖饮食提供产酸底物及宿主牙齿形态结构、唾液情况影响易感性;临床表现初期有白垩色斑块,进展期颜色加深成龋洞伴食物嵌塞及刺激痛,严重期累及牙髓并引发并发症;儿童因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等易患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成年人不良习惯等易患要保持口腔卫生及处理不良修复体,老年人因牙齿磨损等易患要保持清洁等;预防需用巴氏刷牙法刷牙并配合牙线、减少含糖食物摄入及进食后漱口、每年至少一次口腔检查。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细菌等因素侵蚀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一、病因机制1.细菌因素: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是关键,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分(如蔗糖等)发酵产酸,酸性环境持续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溶解,导致脱矿。2.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会为致龋菌提供充足底物产酸,增加龋齿发生风险,例如频繁食用糖果、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品。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影响龋齿易感性,如牙齿窝沟深、排列不整齐等情况更易滞留菌斑和食物残渣,增加患龋几率;唾液的量和成分也起作用,唾液分泌少或成分异常时,牙齿自洁和抗龋能力下降。二、临床表现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此时若及时干预可阻止病变进展。2.进展期表现:随着龋损加重,病变部位颜色加深,如呈棕褐色,牙齿硬组织形成龋洞,进食时可能有食物嵌塞感,遇到冷、热、酸、甜刺激时会出现敏感疼痛。3.严重期表现:龋洞进一步扩大,累及牙髓时会引发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根尖周组织炎症等并发症。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1.儿童:儿童常因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如刷牙不彻底)、喜食甜食且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易患龋齿。家长需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监督早晚刷牙、控制儿童甜食摄入、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2.成年人:成年人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如吸烟、口腔卫生差)、有不良修复体或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也易患龋齿。应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修复体等问题。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唾液分泌减少、牙龈退缩等原因,牙齿易发生龋损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适当使用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修复缺失牙齿等。四、预防措施1.口腔卫生维护: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配合使用牙线清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进食后及时漱口,以降低口腔内酸的浓度。3.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