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病变,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痛经(下腹正中,经前1周始至月经结束),发病多因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超声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有不均匀回声,MRI诊断敏感特异,治疗结合症状等,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需谨慎选治疗方案;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累及卵巢等子宫体以外多部位,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和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下腹深部和腰骶部,伴性交痛、不孕等月经异常),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有种植、化生、免疫等学说,超声可发现卵巢异位囊肿,MRI助发现深部浸润型,治疗有药物、手术等,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应积极评估助孕,更年期女性治疗需考虑激素变化干扰。
一、病变部位差异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可累及卵巢、宫骶韧带、盆腔腹膜等多个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二、临床表现区别
(一)子宫腺肌病
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和痛经,疼痛多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伴有性交痛、不孕等,部分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月经异常表现。
三、发病机制不同
(一)子宫腺肌病
多认为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所致。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种植学说(经血中的内膜细胞种植到其他部位)、化生学说(体腔上皮化生为内膜样组织)、免疫学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内膜组织的种植与清除)等。
四、影像学表现有别
(一)子宫腺肌病
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内有不均匀回声;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等,MRI有助于发现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五、治疗差异
(一)子宫腺肌病
治疗需结合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综合考虑,有药物治疗(如GnRH-a等)、手术治疗等。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GnRH-a等)、手术治疗等,手术方式有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等。
六、特殊人群相关考虑
(一)育龄期有生育需求者
子宫腺肌病患者需评估病情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尽量保留生育功能;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若有生育需求,应积极评估,必要时采取助孕措施。
(二)不同年龄阶段影响
更年期女性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而不同,治疗需考虑激素替代等因素对病情的干扰,关注特殊人群的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及相应治疗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