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介导反射异常致的常见晕厥类型由自主神经失调引发诱因刺激触发迷走神经兴奋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脑灌注不足出现前驱症状如头晕等发作时意识丧失短时间可恢复人群中青少年等易患生活方式等是危险因素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倾斜试验诊断儿童需避免刺激发作时平卧老人需排查其他疾病并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一、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因神经介导的反射异常导致的晕厥类型,是最常见的晕厥原因之一,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引发,当受到如疼痛、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刺激时,触发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致使脑灌注不足而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当人体遭遇特定诱因(如疼痛刺激、情绪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站立位导致静脉回流减少等)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进而引起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出现心率减慢,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脑部血液灌注急剧减少,最终引发晕厥。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常出现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表现,患者自觉身体不适,处于即将发生晕厥的状态。
2.晕厥发作: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嗜睡等不适,但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危险因素
1.人群因素: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儿童也可能因情绪波动等诱因出现;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高。
2.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站立、处于炎热环境、脱水、空腹状态等情况易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精神过度紧张、遭受疼痛刺激等也可成为诱因。
3.病史因素: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如既往有类似晕厥发作史等,但需注意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晕厥。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表现及恢复情况等,这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体格检查:包括基础生命体征检查等,一般发作间歇期体格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发作时可发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
3.辅助检查: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脏节律异常等心脏源性晕厥原因;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常用辅助检查方法,通过模拟特定体位改变来诱发晕厥发作以明确诊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易因情绪波动、疼痛等诱因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家长需注意避免让儿童处于过度紧张、疼痛等刺激环境中,发现儿童有前驱症状时应及时让其平卧,避免摔倒受伤。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需警惕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晕厥,且老年人发生晕厥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密切观察其恢复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