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出生后氧浓度等因素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可引发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发病机制是出生后氧浓度波动使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因子释放致新生血管形成,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因素及出生后高浓度氧暴露,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进展可现白瞳症、斜视、视力下降等,筛查通常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达32周开始,高危人群需更早更频,诊断借助眼底镜等依国际分期标准,治疗阈值前病变可密切观察,阈值病变需激光或冷冻治疗,晚期严重病变可能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家长要遵眼科筛查计划避不必要高浓度氧暴露,医疗从业者要谨慎把控氧疗指征及浓度、规范操作并向家长告知风险及筛查重要性。
一、定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出生后氧浓度等因素干扰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可引发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二、发病机制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尚不完善,出生后氧浓度波动使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因子释放,促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出现纤维组织增殖等病理改变。
三、危险因素
1.早产因素:胎龄<37周的早产儿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病概率越高。
2.氧暴露因素:出生后高浓度氧暴露史是重要诱因,如新生儿期因呼吸等问题接受过较长时间高浓度氧吸入,会干扰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
四、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白瞳症(瞳孔区呈白色)、斜视、视力下降,严重时发生视网膜脱离,患儿表现为眼球运动异常、视物不能追随等。
五、筛查与诊断
筛查时机:通常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达32周时开始眼底筛查,低体重早产儿等高危人群需更早、更频繁筛查。
诊断方法:借助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检查,依据国际ROP分期标准分为1-5期及Plus病变等,明确病变程度以指导治疗。
六、治疗
阈值前病变: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
阈值病变:需采取激光或冷冻治疗,封闭新生血管区域,阻止病情进展。
晚期严重病变:可能需行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干预,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早产儿群体:家长需严格遵循医生安排的眼科筛查计划,按时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ROP并及时干预,降低失明风险。同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高浓度氧暴露,减少对视网膜血管发育的不良影响。
医疗从业者角度:在新生儿护理中,对于早产儿要谨慎把控氧疗指征及氧浓度,规范氧疗操作,最大程度预防ROP发生,并且要向家长充分告知ROP的相关风险及筛查重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