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磨牙是睡眠或觉醒时无意识出现上下牙齿磨动或紧咬的行为分两种类型,可能由心理、咬合、全身、药物、遗传因素引发,不同人群中儿童与乳牙替换等有关、青少年因学业等、成年人与压力等相关、老年人与牙齿磨损等有关,危害包括牙齿、颞下颌关节、睡眠精神方面,应对措施有心理调节、调整咬合、治疗全身疾病、佩戴咬合板、儿童培养良好习惯。
一、定义
牙齿磨牙又称磨牙症,是指人在睡眠或觉醒状态下无意识地出现上下牙齿彼此磨动或紧咬的行为,分为睡眠中磨牙(最常见)和清醒时磨牙两种类型。
二、可能原因
(一)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咀嚼肌,导致磨牙发生,如学业压力重的青少年、工作高强度的成年人易受此影响。
(二)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像牙齿缺损、牙齿过长、单侧咀嚼等情况,会引发颌骨肌肉反射性收缩,进而导致磨牙。
(三)全身因素
1.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等寄生在肠道内,可能干扰机体正常代谢,引发磨牙;2.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可能与磨牙相关;3.内分泌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可能诱发磨牙。
(四)药物因素
某些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药物的副作用可能诱发磨牙。
(五)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磨牙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三、不同人群情况
(一)儿童
多与乳牙替换、咬合调整、精神因素(如看恐怖电视、睡前过度兴奋)、肠道寄生虫等有关。需关注儿童口腔发育及心理状态,避免其过度紧张,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二)青少年
常因学业压力大、牙齿发育问题等出现磨牙,需重视学业压力对其的影响,关注牙齿发育状况。
(三)成年人
多与工作生活压力、咬合问题、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关,要留意工作生活压力的调节及自身健康状况。
(四)老年人
可能与牙齿磨损、颞下颌关节紊乱等有关,需关注口腔及颞下颌关节的健康状况。
四、磨牙的危害
(一)牙齿方面
长期磨牙会致使牙齿过度磨损,出现牙齿敏感、咀嚼无力、牙齿松动等问题,影响牙齿的正常功能和使用寿命。
(二)颞下颌关节方面
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进而影响正常的张口、咀嚼等功能。
(三)睡眠及精神方面
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五、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调节: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尤其针对有精神压力的人群。2.调整咬合:由专业牙医通过正畸治疗等方式改善牙齿咬合关系。3.治疗全身疾病: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行驱虫治疗,纠正维生素D缺乏等全身问题。4.佩戴咬合板:睡眠时佩戴咬合板,可减轻牙齿磨损和对颞下颌关节的压力。5.儿童方面:注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睡前过度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