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心境障碍
心理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核心表现为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分抑郁症(长期心境低落伴兴趣丧失等)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等),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不同人群中儿童青少年因学业等问题、成年人因工作生活压力等、老年人因躯体疾病等,有性别差异且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家族病史人群需留意自身情绪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核心表现
心理心境障碍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核心表现为情绪的异常高涨或低落。常见如抑郁症表现为持续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双相情感障碍则呈现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情绪状态两极分化明显。
二、分类情况
1.抑郁症:是心境障碍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表现为长期心境低落,伴有兴趣丧失、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等,据流行病学研究,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态势,尤其在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工作负荷重的人群中发生率相对更高。
2.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或混合出现的特点,抑郁发作时如上述抑郁表现,躁狂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境障碍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普通人群更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可能通过基因传递增加个体易感性。
2.神经生化因素:涉及神经递质失衡,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或功能异常可影响情绪调节,进而引发心境障碍。
3.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如长期高压工作环境、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均可能成为诱发心境障碍的重要因素。
四、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出现心境障碍相关表现,需关注其情绪变化、学习兴趣改变等情况,早期发现可能的心境障碍迹象。
2.成年人:常因工作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引发心境障碍,需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及时应对压力事件。
3.老年人:可能与躯体疾病困扰、社会角色转变(如退休后社交圈缩小等)等因素相关,需关注老年人的躯体健康与心理状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怀。
4.性别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在心境障碍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生理周期变化、激素水平波动等有关,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需特别关注情绪变化。
5.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境障碍的发病风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有助于降低发病几率。
6.家族病史人群:有心境障碍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密切留意自身情绪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绪持续不缓解等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便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