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悸是由心室起源异常电活动引发的心悸,相关心律失常有最常见的室性期前收缩(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与器质性心脏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及连续3个或以上室早形成的室性心动过速(有症状且多与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发生机制与心室肌细胞异常电活动的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或折返机制有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不同阶段情况不同)、性别(女性围绝经期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不良及劳累紧张可增风险)、基础病史(有相关基础病易致心脏电生理异常)。
一、定义
室性心悸是指因心室起源的异常电活动引发的心悸感觉。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而室性心悸特指源于心室的异位激动导致的此类症状,常见相关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等。
二、相关心律失常类型及特点
(一)室性期前收缩
是最常见的室性异位心律,由心室肌内某一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感觉心悸、心脏停跳感,其发生可能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精神紧张等因素相关,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时易发生。
(二)室性心动过速
是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晕厥等。其发生多与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像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等情况易引发,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因冠心病等常见病因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病变也可能出现。
三、发生机制
主要与心室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有关,包括异常自律性(心室肌细胞自身发放冲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触发活动(由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冲动发放)或折返机制(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导致冲动折返形成异常心律)。
四、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期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易出现室性心悸相关心律失常;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发生率增加,也更易发生室性心悸相关情况;老年人可能因心脏结构和功能退变,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发室性心悸。
(二)性别因素
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相对更易受一些因素影响出现室性心悸,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大量饮酒、过度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干扰心脏电活动,增加室性心悸发生风险;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也可能诱发心室异常电活动导致心悸。
(四)基础病史因素
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电解质紊乱性疾病(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心脏电生理环境易出现异常,更易发生室性心悸相关心律失常,需密切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