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区别
麦粒肿和霰粒肿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因上麦粒肿多由葡萄球菌感染及相关诱因引起,霰粒肿因睑板腺出口阻塞等所致;临床表现麦粒肿有内外之分及相应红肿疼痛等表现,霰粒肿起病缓慢有特定肿块表现;治疗上麦粒肿早期热敷等,重者切开排脓用抗生素,霰粒肿小的可吸收或热敷,大的需手术切除;特殊人群中儿童家长需关注,老年人恢复慢要考虑基础疾病等。
麦粒肿:多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诱因包括用眼卫生不佳、过度疲劳、糖尿病等。例如,长期不注意眼部清洁,眼部细菌易滋生,从而引发麦粒肿;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导致麦粒肿。
霰粒肿:是因睑板腺出口阻塞,导致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炎性肉芽肿。一般与睑板腺功能障碍、慢性结膜炎等有关。比如,睑板腺功能障碍会影响其正常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使得分泌物积聚,逐渐形成霰粒肿。
临床表现方面:
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数日后硬结变软,出现黄白色脓点,脓点可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然后炎症逐渐消退。内麦粒肿则是睑板腺内的炎症,红肿范围相对较局限,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可见充血肿胀,后期也可形成脓点,向结膜面破溃。
霰粒肿:一般起病缓慢,眼睑皮下可触及一圆形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黄豆,肿块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翻转眼睑可见对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肿块较大时可引起眼睑沉重感,若继发感染则会出现类似麦粒肿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通常先有霰粒肿的肿块存在。
治疗方面:
麦粒肿:早期可进行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如果症状较重或形成脓肿,可能需要切开排脓。同时,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可考虑使用。
霰粒肿:较小的霰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也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对于较大的霰粒肿,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在局部麻醉下即可进行,手术相对简单,术后恢复较快。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麦粒肿或霰粒肿时,家长需更加关注。儿童可能不太能准确表达眼部不适,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眼部是否有红肿、肿块等情况。在治疗麦粒肿时,热敷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儿童娇嫩的皮肤。对于霰粒肿,若儿童的霰粒肿较大影响视力或眼部外观,手术切除要谨慎评估,但如果符合手术指征,也应及时进行,以避免影响儿童眼部发育等。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患麦粒肿或霰粒肿时恢复可能较慢。对于麦粒肿,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麦粒肿的恢复。对于霰粒肿,老年人的睑板腺功能可能更易出现障碍,较大的霰粒肿手术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