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的发生与先天和后天因素有关。先天因素包括角膜形态发育异常(具遗传倾向)和晶状体发育问题;后天因素有不良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姿势不当)、眼部疾病影响(角膜疾病、晶状体疾病)、外伤因素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眼部结构变化等。
一、先天因素
1.角膜形态发育异常:人类的角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形态发育异常,就可能导致散光。正常的角膜应该是接近球形的,但如果角膜在某一径线方向上的曲率与其他径线不同,就会引发散光。这种先天性的角膜形态异常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散光遗传史,那么后代发生散光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双方都有散光的情况下,子女出现散光的几率比父母一方有散光的情况更高。
2.晶状体发育问题:晶状体在眼球屈光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先天发育异常的晶状体可能会影响光线的折射,从而导致散光。晶状体的形状、位置等如果出现异常,都会干扰正常的屈光过程,使得进入眼睛的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进而引发散光。
二、后天因素
1.不良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如长时间看书、玩手机、玩电脑等,会使眼部肌肉尤其是睫状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睫状肌长期紧张可能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调节功能,进而影响眼球的屈光状态。例如,每天连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超过2-3小时,就可能增加散光发生的风险。
用眼姿势不当:不正确的用眼姿势,如躺着看书、看书时距离过近等,会导致眼球各部分受到不均衡的压力,影响角膜和晶状体的正常形态。比如躺着看书时,眼球受到身体姿势的压迫,容易使角膜形态发生改变,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散光。
2.眼部疾病影响
角膜疾病:一些角膜疾病会改变角膜的表面形态,从而导致散光。例如,角膜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会破坏角膜的正常结构,使得角膜表面变得不平整,进而引起散光。像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等都可能对角膜造成损伤,导致散光的发生。
晶状体疾病:晶状体的病变也会引发散光,例如晶状体脱位。当晶状体发生脱位时,其正常的屈光位置发生改变,会严重影响光线的折射,导致明显的散光症状。一些眼部外伤可能会导致晶状体脱位,从而引发散光。
3.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伤时,可能会直接损伤角膜或晶状体等结构,导致散光。比如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能会使角膜形态改变或者晶状体位置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散光。儿童时期由于活泼好动,眼部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发生眼部外伤,家长需要格外关注孩子的眼部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散光的出现。老年人晶状体的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同时角膜等结构也可能出现一些退行性改变,这些变化都可能引起散光。例如,老年人中散光的发生率相对年轻人会有所增加,这与年龄相关的眼部结构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