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由牙菌斑长期作用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始动因素为牙菌斑,局部促进因素有牙石、食物嵌塞等,全身易感因素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及吸烟等;临床表现有牙龈红肿易出血、萎缩,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等;诊断通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及控制全身疾病;特殊人群中孕妇需注意口腔卫生,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儿童青少年需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中的细菌长期作用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一、病因机制1.始动因素: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细菌在牙面定植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刺激牙周组织。2.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石(由菌斑矿化形成,持续刺激牙龈和牙周组织)、食物嵌塞(导致局部牙龈炎症和牙槽骨吸收)、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造成局部刺激)、牙齿错位拥挤(利于菌斑堆积和局部损伤)等。3.全身易感因素: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牙周炎且病情不易控制;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二、临床表现1.牙龈症状:早期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刷牙或进食时常见牙龈出血,随着病情进展,牙龈可出现萎缩,牙根暴露。2.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探诊时可发现牙周袋深度增加,袋内有炎性分泌物。3.牙槽骨吸收:通过X线片可见牙槽骨高度降低、骨密度改变,严重时牙槽骨吸收明显。4.牙齿松动移位:牙槽骨吸收达到一定程度后,牙齿支持力量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三、诊断方法1.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颜色、形态,探诊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情况,以及牙齿松动度等。2.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辅助判断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帮助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四、治疗原则1.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教会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洁治(去除龈上牙石)和刮治(去除龈下牙石),以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牙龈炎症。2.手术治疗:对于牙周袋深、牙槽骨吸收严重等情况,可考虑牙周翻瓣术等手术治疗,以修整牙周组织形态,促进牙周组织愈合。3.全身疾病治疗: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吸烟者建议戒烟,以利于牙周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孕妇:孕期由于激素变化,牙周炎易加重,需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孕前应进行牙周健康检查和必要治疗,孕期出现牙龈问题及时就诊,避免因牙周炎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2.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定期监测血糖并配合牙周治疗。3.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牙齿发育阶段,若存在口腔卫生不良等情况易患牙周炎,应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牙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