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形成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病理性因素(炎症性因素致炎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致巧克力囊肿、肿瘤性因素致卵巢肿瘤等)及其他因素(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等)。
一、生理性因素
1.卵泡囊肿:正常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成熟后会排卵,若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一般直径多小于5厘米,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常见于育龄女性,与正常的卵泡发育、排卵过程相关,是生理性因素导致附件囊肿形成的常见情况。
2.黄体囊肿: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吸收不良,就会形成黄体囊肿。通常在月经后半期出现,一般也可自行消退,多见于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属于生理性的附件囊肿形成原因,与黄体的正常生理变化及可能出现的血肿吸收异常有关。
二、病理性因素
1.炎症性因素
盆腔炎性疾病:盆腔内的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炎等,炎症长期刺激可导致输卵管、卵巢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炎性囊肿。常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炎症会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进而影响附件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囊肿形成。例如,输卵管伞端因炎症粘连闭锁,渗出物积聚可形成输卵管积水,属于附件囊肿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性生活活跃的育龄女性。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的陈旧血性液体。好发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种植、生长特性有关,患者往往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等表现,其形成与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积聚有关。
3.肿瘤性因素
卵巢肿瘤:卵巢本身可发生多种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畸胎瘤等,这些肿瘤都可能表现为附件囊肿。其中,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黏液性囊腺瘤体积常较大,多为单侧。卵巢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可能增加卵巢肿瘤发生风险)、内分泌因素(过多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与部分卵巢肿瘤发生相关)等,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不同类型肿瘤好发年龄有所差异。例如,卵巢畸胎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青少年,但以20-40岁多见。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紊乱: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等可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影响附件组织的正常代谢等,可能增加附件囊肿形成的风险。比如,长期熬夜、精神高度紧张的女性,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可能干扰卵泡发育、黄体形成等过程,从而引发附件囊肿相关问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附件囊肿形成相关,如有家族史的女性,其发生附件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部分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使得卵巢发生肿瘤性病变进而形成囊肿的概率增加,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妇科检查等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