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是发生于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非真性肿瘤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结缔组织,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及内分泌因素如妊娠时激素变化致牙龈易增生,好发前牙区牙龈乳头形态多样有蒂或无蒂颜色质地因类型异,分类包括纤维型血管型肉芽肿型,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妊娠期女性和儿童有特殊处理方式。
一、定义
牙龈瘤是发生于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并非真性肿瘤,其来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的结缔组织,因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结构,故称为瘤样病变。
二、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刺激牙龈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牙龈瘤,这是最常见的诱因,不同个体因口腔卫生状况差异,局部刺激持续时间和程度不同,发病风险有别。
2.内分泌因素:妊娠妇女易患牙龈瘤,可能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激素改变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使牙龈对菌斑等刺激更敏感,易于增生。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多发生于牙龈乳头,尤其是前牙区的唇颊侧牙龈乳头常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因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若存在局部刺激因素,也有发病可能。
2.形态表现: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蒂似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较宽广,颜色可呈红色、粉红色或与正常牙龈颜色相近,质地因病理类型不同有差异,纤维型牙龈瘤质地较韧,血管型和肉芽肿型牙龈瘤质地相对柔软。
四、分类
1.纤维型牙龈瘤: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构成,纤维成分多,质地较硬,颜色接近正常牙龈色。
2.血管型牙龈瘤:血管丰富,呈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较软,易出血。
3.肉芽肿型牙龈瘤:似炎性肉芽组织,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质地柔软,易出血。
五、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病史(如妊娠史等)进行诊断,口腔检查可见牙龈部位的增生物,通过询问病史及局部检查基本可明确,必要时可结合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病变范围,但一般临床通过直观检查即可初步诊断。
六、治疗
1.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需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及周围部分正常牙龈组织,以减少复发概率,手术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邻牙牙周组织等。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清除牙石、菌斑,拆除不良修复体等,消除导致牙龈瘤发生的局部刺激源,儿童患者进行操作时需特别注意轻柔,避免对儿童口腔组织造成不必要损伤,妊娠期女性若需手术,要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期进行,避免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3.特殊人群处理:妊娠期女性发生牙龈瘤时,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做复杂手术,可先进行简单局部清洗等处理控制炎症,中间时间段可在谨慎评估后考虑手术;儿童患者要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指导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牙龈瘤的局部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