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内皮受损、平滑肌增殖致动脉硬化,规范降压药可延缓其进程,老年高血压更易加速动脉硬化,绝经后女性动脉硬化风险趋近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加重高血压对血管损伤,合并基础病会升高动脉硬化发生风险。
一、高血压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机制
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持续处于高压状态,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正常血管内皮具有调节血管收缩舒张、抗血栓形成等功能,内皮受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脂质等易沉积于血管壁。同时,高血压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导致动脉壁增厚、弹性减退,逐步引发动脉硬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随访观察证实,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动脉硬化进展速度显著快于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人群,例如《高血压杂志》刊载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血压持续≥140/90mmHg且未规范降压治疗的人群,5年内动脉硬化相关指标(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平均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规范降压组。
二、降压药并非动脉硬化的诱因
降压药的作用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从而减轻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及血管结构的持续损伤。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使血管舒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并抑制心肌重构等。现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规范使用降压药不仅不会导致动脉硬化,反而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程。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例,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长期应用该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其动脉弹性指标(如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改善情况优于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
三、不同人群因素对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关联的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人群血管本身存在退行性变,高血压对其血管内皮及结构的损伤更易加速动脉硬化发展。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临床中需更密切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相关指标,并谨慎调整降压方案以最大程度延缓动脉硬化。
性别因素:未绝经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进展相对缓慢,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动脉硬化风险趋近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需更重视综合管理,除控制血压外,可适当关注雌激素相关替代治疗对血管的潜在保护作用(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加速动脉硬化。例如,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功能失调,与高血压协同作用促进动脉硬化。而健康生活方式如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等,配合降压药使用,能更好地防控动脉硬化进展。
合并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动脉硬化发生风险显著升高。糖尿病可导致糖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高脂血症会使血脂沉积于血管壁。此类患者需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多重干预以延缓动脉硬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