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是什么意思
子宫肌腺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的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子宫肌层损伤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史症状;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育龄期、近绝经期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层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侵入肌层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血管开放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这种情况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长期月经量增多可能会引起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常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尤其以生育年龄的女性更为突出。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疼痛、慢性盆腔痛等。另外,子宫肌腺症患者的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手段,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增厚,尤其是后壁明显,宫腔线前移。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肌腺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2.病史及症状:结合患者的月经改变、痛经等典型症状以及既往的妊娠、分娩等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四、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还有一些GnRH-a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腺症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子宫肌腺症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如果有生育计划,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子宫肌腺症可能会影响受孕,即使受孕后也可能出现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所以需要密切监测孕期情况。
2.近绝经期女性: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可密切观察,若症状较轻,可暂不特殊处理,定期复查;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考虑手术等治疗方式,但需权衡手术对身体的影响。
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药物治疗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影响,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