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与宫腔内膜息肉本质相同,均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于宫腔内膜部位,发病与年龄、激素水平、炎症等因素相关,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表现,可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诊断,无症状小息肉可随访,有症状大息肉多需宫腔镜下切除,不同人群治疗后需注意相应事项,特殊人群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子宫内膜息肉和宫腔内膜息肉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均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形成的带蒂或无蒂的肿物,发生于宫腔内。从解剖位置来说,都位于子宫的宫腔内膜部位。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发病风险有所差异,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相对活跃,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作用相对明显,子宫内膜息肉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而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因素可能相关,但总体发病率较育龄期相对低一些。
对于青春期女性,若存在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子宫内膜息肉,但相对少见。
(二)激素水平因素
雌激素长期刺激是重要诱因,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样改变。例如,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会使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增加息肉形成风险。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周期中,若激素波动异常,如排卵障碍等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就易引发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后女性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时,外源性雌激素的摄入也可能打破体内激素平衡,诱发子宫内膜息肉。
(三)炎症因素
长期的宫腔炎症刺激,如子宫内膜炎等,可导致子宫内膜局部组织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产后、流产后感染等情况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促使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间期出血等。对于育龄期女性,还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风险。在症状表现上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等情况。小的息肉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较大或多发的息肉更易出现上述异常出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的异常回声团,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息肉。超声下可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例如呈现高回声或等回声的团块,边界清晰等表现。
(二)宫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息肉的位置、数目、大小等,并可在宫腔镜下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区分是单纯性增生还是其他病变等。
五、治疗及注意事项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多采取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等治疗方式。在治疗后,不同人群需要注意相应事项,如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需要关注术后子宫恢复情况,以便适时备孕;绝经后女性要注意术后可能存在的复发风险等,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殊人群如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治疗前后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基础疾病指标,以保障治疗过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