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结构炎性改变,病因包括产后等感染、宫腔操作后等,有下腹痛等症状,可通过妇科等检查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要注意经期等卫生预防,孕妇、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可沿阴道、宫颈上行或沿输卵管下行以及经淋巴系统到达子宫内膜。常见病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如产后、流产后女性,以及有宫腔操作史者更易患病,不注意经期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风险。
二、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病情较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病情较重时发热可呈高热,下腹痛呈持续性且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孕妇发生子宫内膜炎时需特别关注对妊娠的影响相关体征变化。
三、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子宫、附件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找到致病菌;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并指导用药。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辅助判断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帮助了解子宫附件的形态结构。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适应性,比如儿童患者检查时要特别注意轻柔操作。
四、治疗措施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抗生素有头孢类、青霉素类等。
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同年龄人群支持治疗的具体方式需调整,比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供给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五、预防要点
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使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性生活。
正确处理产后或流产后:产后及流产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宫腔内手术操作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相应预防,比如有宫腔操作史者要严格遵循术后注意事项。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宫颈炎、阴道炎等要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子宫内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患子宫内膜炎需格外谨慎,要及时就医,因为炎症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如导致流产、早产等,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
儿童:儿童患子宫内膜炎极为罕见,若发生多与特殊的先天因素或严重的感染播散等有关,一旦怀疑需立即就医,检查要轻柔准确,治疗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差,子宫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诊断和治疗需更谨慎,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加强局部清洁等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