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侵入引发,表现为起病急骤的边界清晰水肿性红斑等,依典型临床表现及血常规等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的风团性过敏性疾病,病因繁杂,突发风团伴显著瘙痒,凭典型表现诊断,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病,因致敏物质致毛细血管病变,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下肢臀部对称紫癜伴其他症状,依紫癜等及血常规血小板正常确诊,规避过敏原用抗组胺药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减少致皮肤黏膜出血的疾病,免疫性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表现为紫癜等,靠血常规等诊断,依病情用激素等治疗。
一、丹毒
1.定义:丹毒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2.病因:主要源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侵入机体致病,皮肤擦伤、足癣、鼻炎等常为诱发因素。
3.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局部出现边界清晰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展,伴有灼热感、疼痛,可伴随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诊断依据: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结合细菌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5.治疗原则: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首选青霉素类药物。
二、荨麻疹
1.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为特征表现的过敏性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所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
2.病因:病因繁杂,常见因素包含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如化妆品等)及自身免疫等。
3.临床表现:突发风团,大小形态各异,颜色可为苍白或鲜红,伴显著瘙痒,可于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
4.诊断依据:主要凭借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5.治疗原则:去除病因,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例如西替利嗪等。
三、紫癜
(一)过敏性紫癜
1.定义: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致使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
2.病因:可能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食物(如鱼虾等)、药物、花粉、虫咬等相关。
3.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表现为紫癜,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等。
4.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皮肤紫癜,结合发病前前驱症状、血常规血小板正常等可确诊。
5.治疗原则:规避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钙剂等,严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定义:因血小板减少引发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包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病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其他可由感染、药物等导致。
3.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紫癜、瘀斑,可伴鼻衄、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
4.诊断依据: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穿刺等检查协助诊断。
5.治疗原则:依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必要时行脾切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