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有免疫、遗传、营养、局部创伤等病因,分轻型、重型、疱疹样三种类型,对儿童、孕妇、老年人影响不同,儿童需注意饮食卫生,孕妇要保持口腔清洁、慎用药,老年人要控基础病、除局部刺激。
病因
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是口腔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某些免疫系统疾病、长期疲劳、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下,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这与患者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遗传因素:遗传在口腔溃疡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口腔溃疡的高发人群,那么个体患口腔溃疡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溃疡的易感性相关。
营养因素:缺乏某些营养素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比如缺乏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12、叶酸等)、铁、锌等营养素时,口腔黏膜的修复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引发溃疡。以维生素B2为例,它参与体内的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等过程,缺乏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
局部创伤:口腔内的局部创伤也是常见诱因,如刷牙时用力过猛损伤口腔黏膜、进食过烫的食物烫伤黏膜、牙齿残根残冠刺激周围黏膜等,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临床表现
轻型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初起时为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然后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直径一般在2-4毫米左右,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疼痛较为明显,通常1-2周可自愈,且不留瘢痕。这种类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与局部刺激、轻度免疫波动等因素相关。
重型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溃疡较大,直径可达10-30毫米,深度较深,可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白色假膜或坏死组织,疼痛剧烈,愈合时间较长,可长达1-3个月,愈合后会留下瘢痕。
疱疹样口腔溃疡:溃疡较小,数目较多,可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似“满天星”,周围黏膜充血明显,疼痛较剧烈,同时可伴有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口腔溃疡可能与饮食不均衡、口腔卫生不良、病毒感染等有关。例如,爱吃零食、挑食的儿童容易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素从而引发溃疡。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如果儿童口腔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可适当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孕妇: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出现口腔溃疡。此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通过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促进溃疡愈合,如橙子、猕猴桃等。一般不建议随意使用药物,若溃疡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老年人:老年人患口腔溃疡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口腔局部因素(如牙齿缺失、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检查口腔,及时处理口腔局部的不良刺激因素。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口腔溃疡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