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详尽评估全身状况询问病史并做实验室、心电图等检查调控高血压、糖尿病等,眼部要行视力、眼压等检查;手术包括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制作角膜切口、撕囊、水分离水分层、娩出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缝合切口;特殊人群老年患者术后需观察护理,儿童患者要评估全麻风险、术后护理及开展视功能训练。
一、术前准备
1.1全身状况评估:需详尽询问患者病史,涵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开展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等检查,保障患者身体状况可耐受白内障手术。例如,针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调控至相对稳定范围,一般收缩压宜不高于160mmHg,舒张压宜不高于100mmHg,以降低手术中出血等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把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
1.2眼部检查:包含视力检查以明确视力下降程度,眼压测量了解眼内压力状况,角膜曲率检查用于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眼部B超检查排除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同时进行散瞳后详细的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视神经等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二、手术步骤
2.1消毒铺巾:运用碘伏等消毒剂对眼部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之后铺上无菌巾,构建无菌操作环境。
2.2局部麻醉:通常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后或球周麻醉,通过滴眼局麻药实现表面麻醉,再经注射药物进行球后或球周麻醉,使患者眼部感觉神经被阻滞,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感。
2.3制作角膜切口:依据手术方式选取不同类型的角膜切口,如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多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借助超声刀等器械制作长度适宜的切口,为后续操作搭建通道。
2.4撕囊:使用撕囊镊等器械实施连续环形撕囊,撕出直径约5-6mm的圆形前囊口,保证撕囊的完整性与圆形度,为晶状体核娩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创造良好条件。
2.5水分离和水分层:通过前房注射器注入平衡盐溶液,开展水分离和水分层操作,将晶状体皮质与囊膜之间分离,以及将晶状体核与皮质分离,让晶状体核能够顺利娩出。
2.6娩出晶状体核: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可采用超声乳化仪将晶状体核乳化吸除,或者采用囊外摘除术等方式娩出晶状体核,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取出眼外。
2.7植入人工晶状体:把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经切口植入眼内的囊袋内,调整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使其居中,发挥正常屈光矫正作用。
2.8缝合切口:对于需要缝合的切口,运用缝线进行缝合,一般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可自行闭合,无需缝合或仅需简单缝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3.1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留意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强化眼部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范切口裂开等情况发生。
3.2儿童患者:儿童白内障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要格外注重麻醉风险的评估与管理。术后需加强对儿童的护理,防止其揉眼,密切观察眼部恢复情况,同时关注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及时开展视功能训练等,促进患儿视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