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涵盖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相关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受影响及心肌病因心肌病变影响泵血,脑血管相关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脑供血减少、脑出血因脑动脉破裂、脑梗死因脑动脉堵塞致脑组织坏死,影响因素包含年龄增长致血管弹性下降等、绝经前后女性发病差异、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等会提高患病风险。
一、定义与组成
心脑血管疾病是涵盖心脏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脏血管包含冠状动脉等,其作用是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脑血管包含脑动脉等,负责向脑部供应血液。
二、常见类型及原理
(一)心脏血管相关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脂质等物质会在血管壁沉积,致使血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随着粥样硬化斑块不断进展,心肌供血会不足,引发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因长时间缺血缺氧而坏死。
2.心肌病:一些因素可能影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如遗传因素、感染等,可使心肌出现病变,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
(二)脑血管相关疾病
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同样会出现血管壁脂质沉积、管腔狭窄情况,使得脑部血液供应减少,可能引发脑缺血相关症状,如头晕等。
2.脑出血:多因脑动脉破裂所致,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易导致脆弱的脑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意识障碍等。
3.脑梗死:通常是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栓子堵塞脑动脉,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类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如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碍等。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也会逐渐变得僵硬,同时身体的代谢功能等逐渐衰退,这些变化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相对更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二)性别因素
绝经前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这些脂质易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
2.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脂肪易在体内堆积,同时还可能引起血压、血脂等指标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还会影响血脂代谢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可能性。
4.酗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四)基础病史因素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会影响糖代谢,导致血管病变;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异常沉积于血管壁,这些都会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此类人群需格外关注血管健康,积极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