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如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因素引发且会影响心脏正常结构与功能,感染性中病毒是最常见病因,非感染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等,临床表现有轻症的轻微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和重症的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诊断通过病史症状评估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病原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休息、针对感染或非感染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预防需避免感染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严格卧床休息监测,孕妇要权衡药物安全性,老年人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因素引发,心肌受炎症累及后可影响心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直接侵袭心肌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损伤。2.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相对少见,细菌(如白喉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累及心肌引发炎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紊乱可累及心肌引起炎症。2.药物与毒物: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或毒物(如酒精、重金属等)可损伤心肌诱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轻症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重症表现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胸痛、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四、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感染史、用药史等,结合心悸、胸痛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二)辅助检查
1.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等提示心肌受损。2.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如早搏、传导阻滞等)。3.心脏超声:评估心肌结构与功能,可见心肌增厚、运动异常等。4.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病因。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心脏负荷,利于心肌修复。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病因:病毒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则选用敏感抗生素。2.非感染性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三)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利尿剂改善水肿、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心律等。
六、预防
(一)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病毒、细菌等感染,流感高发季可接种疫苗。
(二)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以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心肌炎时需严格卧床休息,因儿童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肌损伤指标变化。
(二)孕妇
孕妇患心肌炎时需谨慎评估对母婴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必要时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
(三)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心肌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谨慎选择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