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症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引发的炎性病变,病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临床表现有全身的发热等及局部的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用抗生素治疗,预防需注意经期卫生、规范宫腔内手术操作、加强产褥期护理,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症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子宫内膜引发的炎性病变,细菌可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或经输卵管、淋巴系统等途径侵袭子宫内膜,导致其结构出现炎性改变。
二、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宫腔内有胎盘残留、子宫复旧不全等情况,或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长、宫腔操作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易引发感染累及子宫内膜。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操作,若术前有性生活、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后不注意卫生,可导致细菌入侵引发子宫内膜炎症。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有开放的血窦及凝血块,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若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易诱发感染。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伴有寒战等。
2.局部症状: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坠胀感;阴道分泌物增多,可呈脓性且伴有异味;若在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可见子宫有压痛,双侧附件区可能有增厚、压痛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异常改变;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情况,能明确炎症的部位、范围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
五、治疗方式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怀疑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等,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
六、预防措施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
2.规范宫腔内手术操作:严格把握宫腔内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注意休息及卫生,预防感染。
3.加强产褥期护理:产后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如有恶露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子宫内膜炎症可能影响胚胎着床及发育,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避免炎症加重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更易发生子宫内膜炎症,要特别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如有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早期发现并治疗炎症。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风险,此类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血糖,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