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产后12周恢复正常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等类发病与胎盘浅着床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有关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等对母婴有影响高龄孕妇有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妇肥胖孕妇需加强孕期监测等注意事项。
一、定义
妊娠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高血压情况,通常于妊娠20周后出现,表现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
二、分类
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无蛋白尿,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2.子痫前期: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有蛋白尿≥0.3g/24h或随机蛋白尿(+);重度则为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蛋白尿≥2.0g/24h或随机蛋白尿(++)以上,伴有头痛、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部疼痛等。
3.子痫: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
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前无蛋白尿,妊娠后出现蛋白尿≥0.3g/24h;或妊娠前有蛋白尿,妊娠后蛋白尿明显增加或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血小板减少(<100×10/L)。
三、发病因素
1.胎盘浅着床: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螺旋小动脉不足,导致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使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因子进入母体循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压升高。
2.氧化应激:妊娠期间母体氧化应激状态增强,抗氧化系统功能失衡,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舒缩功能,促进高血压发生。
3.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多种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炎症反应、免疫异常等,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增多,舒血管物质减少,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四、临床表现
1.血压升高:多数患者表现为妊娠期出现血压进行性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2.蛋白尿: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可出现少量蛋白尿,重度时蛋白尿增多。
3.其他症状: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抽搐、昏迷。
五、对母婴的影响
1.对胎儿的影响: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严重时引起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
2.对母亲的影响:可能并发胎盘早剥、脑出血、肾功能衰竭、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亲生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孕期血压监测,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及胎儿情况。
有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妇:孕前已有高血压的孕妇妊娠后更易发生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等情况,需在孕前及孕期积极控制血压,严格遵医嘱产检,监测血压、蛋白尿等指标,评估母婴状况。
肥胖孕妇:体重指数≥28的肥胖孕妇妊娠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应合理控制体重,通过适当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运动)、合理饮食来维持健康体重,降低妊娠高血压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