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按直径分紫癜瘀点瘀斑,常见病因有血小板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血管因素(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因病因而异,检查有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骨髓穿刺等,处理需针对病因治疗,儿童老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直径3~5mm者称紫癜,小于2mm者为瘀点,大于5mm者为瘀斑;牙龈出血指牙龈自发性或受轻微刺激即易出血的现象,二者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常提示血液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异常。
二、常见病因
(一)血小板异常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因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多见于儿童及育龄女性。
2.其他:如药物(化疗药物等)、感染等可引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出血倾向。
(二)凝血功能障碍
1.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典型表现为关节出血、肌肉血肿,也可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男性多见。
2.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肠道菌群合成或摄入不足可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三)血管因素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壁结构异常致脆性增加,易发生皮肤黏膜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
2.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缺乏时血管壁脆性增加,可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同时伴毛囊角化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除皮肤紫癜淤青、牙龈出血外,不同病因伴随症状各异:ITP可伴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友病患者有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出血致关节畸形);维生素C缺乏症可伴牙龈肿胀、出血、皮肤粗糙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见特定部位(如鼻、口腔等)反复出血。
四、检查方法
(一)血常规
检测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减少提示血小板相关疾病可能。
(二)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评估凝血因子功能,PT延长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硬化等,APTT延长常见于血友病等。
(三)骨髓穿刺
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通过骨髓象明确诊断。
(四)血管因素相关检查
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用于评估血管通透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试验常呈阳性。
五、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取输注血小板、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措施。
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维生素K缺乏者补充维生素K。
血管性因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需避免外伤,必要时可考虑手术修复异常血管;维生素C缺乏症补充维生素C。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出现紫癜淤青牙龈出血需高度警惕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老年人:需询问抗凝药物使用史(如华法林等),若有长期服用抗凝药史,需评估凝血功能并调整用药;同时关注是否存在慢性病(如肝病等)导致的凝血异常。
女性:询问月经情况,月经过多可能与血小板异常或凝血障碍相关,需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