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由窦房结主导节律不规则且同一导联P-P间期差异大于0.12秒,分呼吸性与非呼吸性,呼吸性最常见与呼吸运动相关多见于健康儿童青少年属生理现象,非呼吸性相对少见与呼吸无关常因自主神经失调、心脏疾病等,产生原因有生理和病理,临床意义上生理性多无明显影响定期观察,病理性需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儿童多数为生理性呼吸性不必过度紧张有异常就医,老年人要考虑心脏退行性病变或其他系统疾病导致需综合评估。
一、定义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由窦房结主导的心律,其节律不规则,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大于0.12秒。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是正常心律的表现形式,而窦性心律不齐则是窦性心律的节律出现不规整情况。
二、类型及特点
(一)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最为常见,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吸气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这种情况多见于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一般无临床病理意义,随呼吸变化的节律改变是生理性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表现。
(二)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相对少见,其发生与呼吸运动无关,常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平衡失调)或某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颅内压增高、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有关,其心律的不规整并非由呼吸因素主导。
三、产生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多见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主要是由于呼吸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影响窦房结自律性,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影响心脏功能和身体健康,无需特殊干预。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影响窦房结功能导致窦性心律不齐;心肌炎患者心肌组织受损,也可能引发窦性心律不齐,此时往往还会伴有心悸、胸闷等其他心脏不适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心脏情况以明确病因。
2.其他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时,颅内压力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从而导致窦性心律不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引起窦性心律不齐。
四、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情况的临床意义
单纯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是生理现象,一般对心脏功能和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例如健康青少年进行常规体检时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多属于这种生理性的良性情况。
(二)病理性情况的临床意义
当窦性心律不齐由病理性因素引起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比如由冠心病引起的窦性心律不齐,需针对冠心病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相应治疗;由心肌炎引起的,则要根据心肌炎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抗炎、营养心肌等治疗。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医生制定的诊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时,多数为生理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但要注意观察儿童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有无精神萎靡、活动后明显气促等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律不齐时,要考虑可能存在心脏本身的退行性病变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导致,需综合评估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排查是否有潜在的心脏疾病或其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律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