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发病原因包括屈光不正、斜视、形觉剥夺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立体视觉缺陷,诊断需视力、屈光、眼位检查,治疗有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视觉训练等,儿童是高发人群,特殊人群如患形觉剥夺性疾病儿童要尽早手术及术后治疗
一、发病原因
1.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的儿童,由于视网膜上成像不清,影响视觉发育,容易发生弱视。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眼球的屈光能力不足,使得物体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长期如此会阻碍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
2.斜视:当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受到抑制,大脑会优先使用正常眼的视觉信息,导致斜视眼的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弱视。比如,内斜视的儿童,斜视眼的视线偏向鼻侧,其视觉信号不能正常传入大脑,影响该眼的视觉发育。
3.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病,会遮挡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得不到正常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混浊的晶状体阻碍了光线到达视网膜,视网膜无法正常接收视觉信息,影响视觉系统的发育。
二、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水平,例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7,如果低于此值则可能存在弱视。
2.立体视觉缺陷:弱视儿童往往缺乏立体视觉,在判断物体的远近、深浅等方面存在困难,这会影响其未来从事需要精细立体视觉的职业,如驾驶、外科手术等。
三、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对于不能配合视力表检查的幼儿,可采用视觉行为观察法、选择性观看法等进行视力评估。
2.屈光检查:使用散瞳验光等方法确定患儿的屈光状态,了解是否存在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情况。例如,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眼部的睫状肌,获得更准确的屈光度数。
3.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检查方法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类型和程度。
四、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佩戴合适的眼镜是治疗弱视的基础措施。对于存在屈光不正的患儿,及时佩戴眼镜可以使视网膜得到清晰的成像,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对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患儿,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能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促进视觉发育。
2.遮盖治疗: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从而促进弱视眼的视觉发育。这种方法适用于单眼弱视患儿。例如,对于单眼斜视引起的弱视,遮盖优势眼后,弱视眼得到更多的使用机会,其视力会逐渐提高。
3.视觉训练:通过精细目力训练、弱视治疗仪训练等方法,刺激弱视眼的视觉细胞,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和视觉功能。例如,精细目力训练可以让患儿进行穿珠子、描图等活动,锻炼弱视眼的精细视觉能力。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弱视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视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及时发现和治疗非常关键。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一般3岁左右的儿童就可以开始进行视力筛查。如果发现儿童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免错过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
2.特殊人群:对于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等形觉剥夺性疾病的儿童,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去除遮挡因素,为视觉发育创造条件。同时,术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弱视治疗,如佩戴眼镜、进行视觉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