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失会使咀嚼功能受影响、邻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风险增加、面部美观受影响、发音功能障碍,矫正方法有种植牙(较理想需牙槽骨条件好及全身健康耐受)、固定义齿(用邻牙作基牙需邻牙条件好)、活动义齿(价格低制作简单但舒适度差咀嚼效率低适牙齿缺失多者),儿童缺牙需尽早干预,成年人综合口腔及全身状况选修复方式,老年人需评估全身健康选合适修复方式并注意维护。
一、牙齿缺失的危害
1.咀嚼功能受影响:牙齿缺失后,剩余牙齿的咀嚼负担加重,且无法充分咀嚼食物,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可导致消化不良、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例如,《口腔医学研究》相关文献指出,牙齿缺失者的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率显著高于牙齿完整者,因为食物未被充分咀嚼便进入胃肠道,增加了胃肠消化的负担。
2.邻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风险增加:牙齿缺失后,相邻牙齿会向缺隙处倾斜移位,导致牙列不齐,进而使食物残渣更容易滞留,增加龋齿(蛀牙)和牙周病的发生概率。研究表明,牙齿缺失相邻的牙齿患龋率较正常牙列高出约30%,且牙周炎的发病风险也大幅上升。
3.面部美观受影响:前牙缺失会导致面部凹陷,嘴唇失去支撑而塌陷,面容显得苍老;后牙缺失较多时,也会影响面部的对称和饱满度,破坏整体美观。
4.发音功能障碍:前牙缺失尤其是切牙缺失时,会影响正常的发音,导致说话不清,尤其在发“f”“v”等音时更为明显,对社交和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牙齿缺失的矫正方法
1.种植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式。其原理是将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稳定的骨结合,然后在种植体上安装基台和牙冠。种植牙能最大程度恢复天然牙齿的功能和美观,不影响相邻牙齿,且稳定性好。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种植牙的5年成功率可达90%以上,能有效恢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适用于大多数单颗或多颗牙齿缺失的情况,但需患者牙槽骨条件良好,且全身健康状况能耐受手术。
2.固定义齿:利用缺牙两侧的天然牙作为基牙,制作固定桥修复缺失牙。需要磨除部分邻牙的牙体组织来获取固位力,但修复后牙齿排列较为整齐,咀嚼效率较高。不过,这种方法对邻牙的牙体组织有一定要求,邻牙需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和健康状况。适用于少数牙齿缺失且邻牙条件较好的患者。
3.活动义齿:通过基托下的黏膜、骨组织作为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位,可自行摘戴。其优点是价格相对较低,制作相对简单,但舒适度较差,咀嚼效率较低,且需要定期更换。适用于牙齿缺失较多、无法承受种植牙或固定义齿手术的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牙槽骨吸收较严重的情况。
三、不同人群牙齿缺失的相关考虑
儿童:儿童牙齿缺失多因龋齿、外伤等原因,可能影响颌骨发育,需尽早干预。例如,乳牙缺失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继承恒牙萌出异常,应及时通过间隙保持器等方式维持牙列间隙,保证恒牙正常萌出。
成年人:成年人牙齿缺失需综合考虑口腔局部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若牙槽骨条件良好,优先考虑种植牙;若邻牙条件允许,也可选择固定义齿;对于经济条件有限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活动义齿是一种选择,但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减少义齿相关疾病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牙齿缺失常伴有牙槽骨吸收、全身健康状况相对复杂等情况。选择修复方式时要充分评估全身健康,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种植牙需要考虑骨密度等因素,活动义齿则要注重佩戴的舒适度和口腔卫生维护,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义齿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