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引发缺乏器质性病变病理基础的精神障碍分分离性与转换性障碍,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依据病史等结合辅助检查,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基础、神经生理、心理动力学有关,治疗有暗示、催眠、认知行为等非药物及针对情绪的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既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发的精神障碍,既往称歇斯底里,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分离性障碍与转换性障碍,缺乏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病理基础。
二、临床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1.情感爆发:突然出现哭笑无常、捶胸顿足、满地打滚等夸张的情感表达,常具有表演性。
2.记忆障碍:表现为对重要生活事件的遗忘,可出现选择性遗忘或阶段性遗忘,遗忘内容往往与精神创伤相关。
3.身份识别障碍:可表现为双重或多重人格,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呈现不同的身份、行为模式与情感体验。
(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行走不能、震颤等,但医学检查无相应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依据。
2.感觉功能障碍:如突然失明、失聪等,眼部或耳部检查无器质性损伤证据。
三、诊断标准
需排除癫痫、脑器质性病变、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疾病。依据详细病史采集(明确精神刺激因素)、全面精神检查(发现症状的做作性、情感色彩等特点),结合辅助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遵循排除性诊断原则,即症状无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且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方可考虑癔症诊断。
四、发病机制
(一)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长期内心冲突等心理社会刺激是重要诱因,个体遭遇应激时易通过癔症性症状来应对情绪困扰。
(二)人格基础
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幻想性等人格特点的个体更易罹患癔症,此类人格特质使个体对心理暗示更敏感,易通过转换症状表达内心冲突。
(三)神经生理学说
认为与大脑皮质功能抑制有关,当皮质抑制时,皮质下中枢功能相对兴奋,导致运动、感觉等功能异常。
(四)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为癔症是个体通过转换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冲突和情绪问题,将难以承受的情感或冲突转换为躯体症状以缓解心理压力。
五、治疗与干预
(一)非药物干预
1.暗示疗法: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理疗、针刺等方法,利用患者的暗示性特点,使其接受暗示从而改善症状。例如,对转换性运动障碍患者,可暗示其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可恢复。
2.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引导患者回忆发病过程,宣泄情绪,帮助患者认识并解决内心冲突。
3.认知行为疗法:协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良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改变其应对问题的方式,减少癔症症状的复发。
(二)药物治疗
针对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可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不当用药对患者造成额外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癔症患者
家长需营造稳定、支持性家庭环境,避免过度关注或不当暗示,以减少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刺激,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儿童缓解情绪问题。
(二)老年癔症患者
需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治疗中更注重心理疏导,选择对身体负担小的干预方式,避免因不当治疗加重躯体不适。
(三)女性患者
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影响情绪状态,需特别关注心理状态调整,通过心理支持等方式维持情绪稳定。
(四)有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创伤史患者
治疗中要深入分析既往因素,针对既往心理创伤或精神病史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处理遗留的心理问题,降低癔症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