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牙源性囊肿包括残余囊肿、含牙囊肿、根尖周囊肿,残余囊肿与拔牙后根尖部上皮剩余增殖有关,含牙囊肿与牙齿发育中缩余釉上皮和牙面液体蓄积及牙萌出受阻有关,根尖周囊肿由根尖周肉芽肿慢性炎症刺激致上皮残余增生形成;非牙源性囊肿包括鳃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来自鳃裂上皮残余,甲状舌管囊肿由甲状舌管残余上皮发生;其他因素有局部感染,长期口腔局部感染可致囊肿,儿童、青少年及特殊时期女性易受影响;外伤可致颌骨内上皮组织移位或增殖形成囊肿,有外伤史人群需关注;发育异常可致上皮组织分布或增殖异常形成囊肿,与遗传及孕期不良因素有关。
一、牙源性囊肿
1.残余囊肿:多因拔牙后,根尖部的上皮剩余增殖形成囊肿。常见于下颌磨牙区,患者多有拔牙史,拔牙创愈合后,局部逐渐出现肿物。其发生与拔牙时根尖部上皮未完全清除有关,上皮剩余在颌骨内继续生长发育形成囊肿。
2.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发生于任何有牙部位,下颌第三磨牙区较常见。病因与牙齿发育过程中,缩余釉上皮和牙面之间液体蓄积有关,牙的萌出受阻可能是促进因素,如牙齿萌出方向异常、邻牙阻碍等情况易引发含牙囊肿。
3.根尖周囊肿:是由于根尖周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块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患者多有患牙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患牙根尖区牙龈可能有窦道开口。其形成基础是根尖周的慢性炎症导致上皮剩余增殖并形成囊性结构。
二、非牙源性囊肿
1.鳃裂囊肿:来自鳃裂的上皮残余,多见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发生于下颌骨部位相对较少。胚胎发育时鳃裂残余组织在颌面部留存,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囊肿。其发生与胚胎时期鳃裂结构的发育异常有关,留存的上皮组织在局部增殖形成囊肿。
2.甲状舌管囊肿:是由甲状舌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发生于下颌骨部位较为罕见。病因是在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残余上皮细胞增殖形成囊肿。
三、其他因素
1.局部感染:长期的口腔局部感染,如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颌骨内出现囊肿样改变。感染引起的炎性渗出、组织反应等可能促使上皮异常增殖并形成囊肿。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因口腔局部感染引发囊肿,但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患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更易受其影响导致囊肿发生。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也更容易受到局部感染的影响,增加囊肿发生风险。
2.外伤:颌面部外伤后,可能导致颌骨内的上皮组织移位或增殖,进而形成囊肿。例如下颌骨受外力撞击后,局部的上皮残余可能在受伤部位异常生长,逐渐形成囊肿。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从事高风险职业易发生外伤的人群,外伤后发生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有颌面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后续需要密切关注颌骨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囊肿。
3.发育异常:个体在胚胎发育时期,颌骨的发育出现异常,导致上皮组织的分布或增殖异常,从而形成囊肿。这种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感染、药物等)有关。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若受到遗传因素影响或外界不良因素干扰,可能出现颌骨发育相关的上皮组织异常,进而引发囊肿。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在孕期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不良因素,以降低后代发生因发育异常导致囊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