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致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急性期有眼部异物感等表现且儿童青少年易感染,慢性期症状轻且有角膜血管翳等,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接触,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预防要从个人和公共卫生方面着手。
一、沙眼的定义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沙眼衣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它感染眼部结膜和角膜组织后,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沙眼的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
患者会出现眼部异物感、畏光、流泪,同时伴有较多的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检查可见结膜明显充血,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布满滤泡。
年龄因素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在急性期感染沙眼,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眼部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沙眼衣原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生活方式上,如果经常用手揉眼,接触了被沙眼衣原体污染的物品等,就容易感染引发急性期表现。
2.慢性期表现
急性期未经适当治疗或反复发作可进入慢性期。此时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眼部不适、发痒、干涩等感觉。结膜会出现瘢痕化,滤泡逐渐萎缩,同时可能伴有角膜血管翳形成。角膜血管翳是沙眼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它是由于角膜缘血管向角膜内生长所致,会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对于有基础眼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眼部感染等情况,感染沙眼衣原体后更容易进入慢性期且病情可能加重。女性在特殊生理期,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也可能在感染沙眼衣原体后更易出现慢性期较严重的表现。
三、沙眼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通过手-眼传播,比如用污染了沙眼衣原体的手去揉眼睛,就会将病原体接种到眼部。儿童如果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与感染沙眼的人群密切接触,共用毛巾、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感染沙眼衣原体。
2.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被沙眼衣原体污染的物品,如公共的洗脸盆、毛巾、玩具等传播。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集体生活环境中,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例如在学校的宿舍里,如果有同学感染了沙眼,其使用过的毛巾没有正确消毒,其他同学使用后就可能被感染。
四、沙眼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以及眼部检查,观察结膜的充血情况、滤泡和瘢痕的分布等。如果发现典型的结膜滤泡、乳头增生、瘢痕形成以及角膜血管翳等表现,结合患者的症状,初步怀疑沙眼。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可能不够准确,医生需要更仔细地观察眼部体征。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儿童有经常揉眼等习惯,医生在诊断时会重点考虑沙眼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
可以取结膜刮片进行吉姆萨染色或碘染色,查找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还可以通过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核酸,以明确诊断。核酸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沙眼衣原体感染。
五、沙眼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引导其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手部清洁,定期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部。
个人卫生用品要专人专用,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帕等。例如家庭中要为每个成员准备单独的毛巾,并且定期对毛巾进行清洗和消毒。
2.公共卫生方面
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定期对公共用品进行消毒,如公共的洗脸盆、玩具等。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沙眼预防意识。对于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卫生知识普及,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减少沙眼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