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囊肿是宫颈生理性变化或局部损伤、慢性炎症致腺管口阻塞形成,局限于宫颈,一般无症状,妇科检查等可诊断,无需治疗或需物理、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增生的良性肿瘤,可长在子宫体或颈部,与性激素等有关,多数无症状,症状与肌瘤情况相关,超声等可诊断,根据情况选择观察、手术或药物治疗,不同年龄女性治疗需权衡利弊。
一、定义与本质
1.宫颈囊肿:宫颈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又称纳氏囊肿,绝大多数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
2.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二、发病部位
1.宫颈囊肿:局限于宫颈部位。
2.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体部或子宫颈部,根据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周围被肌层包围)、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黏膜下肌瘤(向子宫黏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腔,仅由黏膜层覆盖)。
三、病因
1.宫颈囊肿:主要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也可由宫颈局部损伤或慢性炎症导致腺管口狭窄引起。
2.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四、临床表现
1.宫颈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囊肿小且分散时,宫颈外观可正常;囊肿大或密集时,宫颈可呈肥大状,表面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内含无色黏液,若伴感染,小囊泡外观可呈白色或淡黄色。
2.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间大肌瘤常见)、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导致不孕或流产。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后的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不同而有差异,育龄期女性症状相对更明显,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下降肌瘤有缩小趋势。
五、诊断方法
1.宫颈囊肿:主要通过妇科检查及阴道镜检查诊断。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表面的囊肿;阴道镜检查能更清晰观察宫颈局部情况,辅助诊断。
2.子宫肌瘤: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检查可初步诊断。超声检查能明确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等,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困难者,可采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的注意事项不同,育龄期女性检查时间选择在月经周期的合适时间,围绝经期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检查时间,检查时需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放松身体以配合检查。
六、治疗原则
1.宫颈囊肿: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妇科检查观察即可。若囊肿大或合并感染,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或手术治疗(如囊肿造口术等)。
2.子宫肌瘤: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女性,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压迫引起的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怀疑肌瘤有恶变倾向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不同年龄女性在治疗选择上需充分权衡利弊,育龄期女性在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围绝经期女性则需根据绝经进程等因素综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