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菌性阴道炎是多种杂菌引起的阴道炎症,发病与阴道内环境改变(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关,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pH值测定、胺试验)诊断,治疗用抗厌氧菌药物,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妇科检查
一、杂菌性阴道炎的定义
杂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多种杂菌引起的阴道炎症。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当阴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这些杂菌大量繁殖,打破了阴道内微生态的平衡,从而引发炎症。
二、发病原因
(一)阴道内环境改变
1.年龄因素:
幼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局部抵抗力低,容易受到杂菌感染引发阴道炎。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升高,也有利于杂菌生长繁殖,增加杂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2.生活方式: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导致杂菌过度繁殖。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患杂菌性阴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会使阴道局部细菌滋生,增加杂菌性阴道炎的发病可能。尤其是经期卫生不良,经血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更容易导致杂菌感染。
性生活频繁或不注意性生活卫生,也可能破坏阴道内环境,引入外来杂菌,引发炎症。
3.病史因素:
有妇科手术史的女性,如人工流产术等,可能会损伤阴道黏膜,使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为杂菌感染创造条件。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杂菌生长,容易并发杂菌性阴道炎。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性状可呈灰白色、稀薄状,伴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气味会加重。
2.外阴瘙痒:外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明显,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轻度的外阴灼热感、疼痛等不适,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
(二)体征表现
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急性炎症表现,但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被擦去。
四、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阴道黏膜情况以及阴道分泌物的外观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杂菌性阴道炎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1.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杂菌,同时可发现线索细胞等特征性表现。线索细胞是指阴道鳞状上皮细胞上附着大量加德纳菌等厌氧菌,使细胞边缘模糊不清。
2.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在3.8-4.4之间,杂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会升高,可大于4.5。
3.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后可产生鱼腥味,这是因为分泌物中的胺遇碱释放出氨所致,对杂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主要是针对杂菌进行抗感染治疗,可选用一些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二)预防
1.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滥用。使用抗生素时可同时补充乳酸杆菌制剂,以维持阴道正常菌群。
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经期要及时更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
适度性生活,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阴。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杂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3.定期妇科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阴道微生态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杂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