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致血液流通受影响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分类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的风湿性、退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常见病因包括风湿热、年龄、感染及其他,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等,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发育等并定期复查,老年患者要定期体检等,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注意相关防范。
一、定义阐释
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的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出现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心脏瓣膜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当瓣膜发生病变时,会影响血液正常流通,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分类情况
(一)先天性心脏瓣膜病
多因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瓣膜结构发育异常所致,部分患儿出生时即可发现瓣膜存在形态或结构上的缺陷,如瓣膜畸形等,常与遗传因素、孕期环境等相关。
(二)后天性心脏瓣膜病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脏瓣膜,常见于二尖瓣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且病情可能随反复链球菌感染而进展。
2.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年龄增长、瓣膜退行性变有关,多见于老年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是好发部位,主要因瓣膜纤维样变性、钙化等导致瓣膜功能异常。
3.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病: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累及瓣膜,导致瓣膜出现赘生物、穿孔、破裂等病变,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见于静脉药瘾者、心脏瓣膜病患者等。
三、常见病因
1.风湿热: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因,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心脏瓣膜组织。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瓣膜发生退行性变的概率增加,尤其50岁以上人群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率升高。
3.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可直接损伤瓣膜,如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
4.其他:先天性发育异常、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瓣膜结构与功能。
四、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因瓣膜病变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限,肺循环淤血,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病情加重后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2.乏力:心脏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机体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可出现全身乏力。
3.水肿: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可出现下肢水肿、腹水等。
4.心悸:瓣膜病变导致心律失常时,患者可感觉心跳异常。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可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结构、运动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能明确瓣膜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如可观察二尖瓣狭窄时瓣口面积大小、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
2.心电图:可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辅助评估心脏电活动状态。
3.胸部X线:能观察心脏大小、肺血管纹理等情况,帮助初步判断心脏功能及肺循环状况。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先天性心脏瓣膜病患儿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评估瓣膜病变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在合适年龄接受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儿要积极预防链球菌感染,如保持居住环境卫生、避免与链球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因反复链球菌感染可能加重瓣膜损害。
(二)老年患者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需注意定期体检,监测瓣膜病变进展,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稳,若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控制,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瓣膜病的病情发展。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既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者,需警惕瓣膜病复发,日常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以降低感染风险;患有结缔组织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原发病,规律治疗,防止病情累及心脏瓣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