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眼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眼部疾病,按发病原因分先天性(出生6月内发病与遗传可能相关)和后天性(由眼部外伤、神经病变、全身疾病等引发),按眼球偏斜方向分内斜视(含调节性和非调节性)、外斜视(分间歇和恒定)、上斜视(与眼外肌结构或神经支配异常有关),病因有遗传、神经支配异常、眼部解剖异常、屈光不正等,症状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眼球位置异常伴视力下降等,危害有视觉功能损害和心理影响,诊断靠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检查,儿童斜视需早诊早治,成人斜视可手术矫正但术前需评估术后需护理。
一、斜视眼的定义
斜视眼是一种眼部疾病,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视轴偏离目标,属眼外肌疾病范畴。
二、分类
(一)按发病原因分类
1.先天性斜视:多由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与遗传因素可能相关,如家族中有斜视病史者,子代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后天性斜视:可因眼部外伤、神经系统病变(如颅脑外伤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影响神经功能)等因素引发。
(二)按眼球偏斜方向分类
1.内斜视:表现为一眼向内偏斜,可分为调节性内斜视(与屈光不正相关,如远视眼未矫正易引发)和非调节性内斜视(多由眼外肌解剖或神经支配异常所致)。
2.外斜视:一眼向外偏斜,分为间歇性外斜视(有时双眼可同时注视,有时出现外斜)和恒定性外斜视(始终存在外斜)。
3.上斜视:一眼向上偏斜,较少见,多与眼外肌结构或神经支配异常有关。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斜视具有遗传倾向性,若家族中存在斜视患者,后代患病几率高于普通人群。
2.神经支配异常:颅脑神经系统病变可影响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导致眼外肌运动不协调,引发斜视。例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展神经病变可分别导致相应眼外肌运动障碍,进而引起斜视。
3.眼部解剖异常:如眼外肌的起始点位置异常、肌肉附着点异常等,可破坏眼球正常的运动平衡,引发斜视。
4.屈光不正:高度远视眼患者因需要过度调节,易伴随内斜视;高度近视眼患者可能出现外斜视,这与屈光不正导致的双眼视功能异常有关。
四、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外观上可见眼球位置异常,如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向内、向外、向上或向下偏斜。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视力下降、视物重影、头痛、眼疲劳等不适,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头位偏斜以代偿眼位异常,长期不纠正可能影响立体视觉发育。
五、危害
1.视觉功能损害:斜视可导致立体视觉丧失,影响精细工作能力(如驾驶、绘画等),儿童时期发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永久性单眼抑制,导致患眼视力低下(弱视)。
2.心理影响:外观异常可能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尤其儿童时期易受同伴歧视,影响心理健康。
六、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评估双眼视力情况,排查是否存在弱视。
2.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确定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
3.眼球运动检查:通过让患者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判断眼外肌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4.双眼视功能检查:如立体视觉检查等,评估双眼视功能状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斜视
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斜视若未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立体视觉及双眼视功能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眼部外观及视物情况,若发现眼球偏斜、频繁眨眼、歪头视物等异常,应尽早带儿童至眼科就诊,通过验光、眼位检查等明确诊断,尽早干预,如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屈光不正、进行视功能训练或必要时手术治疗。
成人斜视
成人斜视多影响外观及双眼视功能,可通过手术矫正眼位,改善外观和双眼视功能,但手术效果可能受病程长短、眼部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成人患者术后需注意眼部护理,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