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有情绪方面持续悲伤抑郁、焦虑不安,认知方面注意力难集中、自我评价降低,行为方面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症状,还会影响对婴儿的照料,表现为对婴儿关注度异常、照顾能力下降,产妇需关注自身状况,家人要给予关心支持,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的产妇更要加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且帮助时要注重方式方法。
一、情绪方面症状
1.持续的悲伤与抑郁情绪:产后抑郁症患者常常会陷入长时间的悲伤情绪中,这种情绪可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且难以自行缓解。例如,研究发现约7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这种低落情绪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与正常产后的短暂情绪波动不同,正常产后情绪波动通常较为轻微且能较快恢复。
2.焦虑不安:患者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婴儿,或者对一些小事过度担忧,如婴儿的健康状况等。有研究表明,约5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坐立不安等,这种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对婴儿的照料能力。
二、认知方面症状
1.注意力难以集中:患者在产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事情,比如照顾婴儿时容易分心,在思考问题时也常常难以专注。这是因为抑郁情绪影响了大脑的神经功能,导致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活动异常。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测试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产妇,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约30%。
2.自我评价降低:患者会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度怀疑。例如,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满足婴儿的需求,总是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这种自我评价的降低会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大约6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评价降低问题。
三、行为方面症状
1.活动减少:患者可能变得行动迟缓,不愿意参与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包括与家人朋友的社交互动等。日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可能长时间躺在床上或者坐在一个地方不动,照顾婴儿的积极性也大幅降低。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日常活动量相比正常产妇减少约50%,活动频率明显降低。
2.睡眠障碍:睡眠问题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有的患者可能整夜难以入睡,有的则是睡眠周期紊乱。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大约80%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入睡困难的比例约为70%,睡眠浅易惊醒的比例约为60%。
四、对婴儿照料的影响相关症状
1.对婴儿关注度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对婴儿的需求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察觉到婴儿的饥饿、哭闹等情况,或者虽然能察觉到,但缺乏积极回应的动力。这可能是由于抑郁情绪影响了患者对婴儿情感的感知和互动能力,长期如此可能会对婴儿的情感发展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研究观察到产后抑郁症患者对婴儿哭声的回应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产妇,平均延迟约2-3分钟。
2.照顾婴儿的能力下降:在照顾婴儿的日常生活技能方面,如给婴儿换尿布、喂奶等,可能会出现操作不熟练、效率降低等情况。这是因为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处于不佳的状态,影响了其完成照顾婴儿相关任务的能力。比如,在给婴儿换尿布时,可能会出现遗漏步骤或者动作迟缓的情况,相比正常产妇,出错率可能提高约40%。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产妇而言,产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对婴儿的照料,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家人在产妇产后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了解产妇可能出现的这些症状,帮助产妇缓解压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产妇的身心恢复。对于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的产妇,产后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这类人群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加警惕上述症状的出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同时,要考虑到产妇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情绪调节能力相对下降等因素,在帮助产妇时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给产妇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