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病与病原体感染等有关,有下腹痛等表现,靠病史、妇科检查等诊断,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盆腔积液是盆腔内炎性渗出物的表现,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无需治,病理性针对原发疾病治,通过超声等诊断,二者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本质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病原体感染有关,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性生活活跃、下生殖道感染、宫腔操作后感染等均可能诱发盆腔炎。
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炎性渗出物。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卵巢肿瘤等疾病引起。
二、临床表现差异
盆腔炎:患者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异味;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生育期女性性生活活跃,更易因上述相关因素发病出现相应症状;而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若发生盆腔炎症,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需重视。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超声检查时被发现;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引起积液的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可能会有下腹部坠胀感、隐痛等不适,若积液量较多,还可能出现腹胀等表现。例如由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盆腔积液的相关表现外,还会有盆腔炎所具有的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表现;由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可能会有停经、阴道少量流血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区别
盆腔炎: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性生活史等,然后进行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盆腔内有无炎性包块等;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方法难以确诊时才考虑使用。不同年龄的女性在妇科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生育期女性检查相对常规,而对于青春期女性,检查需更加谨慎,多采用肛查等方式。
盆腔积液:主要依靠超声检查来明确盆腔积液的量以及性质。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盆腔内游离液体的多少。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盆腔积液。例如对于排卵后发现的少量盆腔积液,多考虑为生理性;而对于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同时伴有较多盆腔积液的情况,则多考虑为病理性,需要进一步查找病因。
四、治疗原则不同
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抗生素的使用需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以彻底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有输卵管卵巢脓肿等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抗生素选择上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例如青春期女性使用抗生素时要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情况;生育期女性则根据具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用药也需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状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盆腔积液:对于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对于病理性盆腔积液,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是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在治疗盆腔炎的基础上,盆腔积液也会逐渐吸收;如果是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果是黄体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根据破裂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