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有变形链球菌等,感染途径有牙体感染(常见,龋坏或外伤致牙髓暴露)和牙周感染(牙周袋细菌经根尖孔等逆行入牙髓);物理因素包括机械性创伤(咀嚼创伤、温度刺激)和电流刺激(不同金属修复体在唾液作用下产电流刺激牙髓);化学因素有充填材料刺激(不合格或操作不当的充填材料刺激牙髓)和酸蚀剂等化学物质刺激(使用不当渗透牙髓致炎)
一、细菌感染
(一)主要致病菌
牙髓组织处于四壁坚硬缺乏弹性的牙髓腔中,一旦发生感染,炎症不易消退,细菌是引发牙髓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致病菌有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乳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牙体缺损处侵入牙髓,如龋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细菌就会从龋洞进入牙髓,引发感染。例如,当牙齿发生龋坏,龋洞为细菌提供了进入牙髓的通道,细菌在牙髓内繁殖,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刺激牙髓组织,导致牙髓炎的发生。
(二)感染途径
1.牙体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当牙齿的窝沟点隙、邻面等部位发生龋坏时,细菌可直接通过暴露的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此外,牙齿外伤导致牙体硬组织缺损,也会使牙髓暴露于口腔细菌环境中,从而引发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为牙体龋坏或外伤导致牙髓感染,儿童由于喜欢吃甜食且口腔卫生清洁相对较差,发生龋齿的概率较高,更容易因牙体感染引发牙髓炎;成年人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或者有不良的咬合习惯等,也可能出现牙体缺损进而导致牙髓感染。
2.牙周感染:牙周袋内的细菌可以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逆行性牙髓炎。这种情况在一些患有严重牙周炎的患者中较为常见,牙周炎导致牙周袋形成,细菌及其毒素经根尖孔进入牙髓,慢慢引发牙髓的慢性炎症。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逐渐萎缩,牙周袋容易形成,相对年轻人更易发生逆行性牙髓炎。
二、物理因素
(一)机械性创伤
1.咀嚼创伤:长期的咀嚼硬物,或者咬合关系异常,如咬合干扰等,会给牙髓造成慢性的机械性创伤。例如,一些喜欢咀嚼槟榔的人群,长期的咀嚼压力可能会影响牙髓的血液循环,导致牙髓组织受损,进而引发牙髓炎。不同性别人群中,可能因职业等因素导致咀嚼创伤的概率不同,比如一些从事需要频繁咀嚼硬物工作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面临咀嚼创伤的风险。
2.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也可能引起牙髓炎。突然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导致牙髓血管的急剧收缩或扩张,影响牙髓的血液循环,长期反复的温度刺激可能引发牙髓的慢性炎症。儿童由于对温度的感知较为敏感,在食用过冷过热食物时更容易受到温度刺激的影响;老年人牙髓组织本身有一定的退变,对温度刺激的耐受性降低,也较易因温度刺激引发牙髓炎。
(二)电流刺激
口腔内如果存在两种不同金属修复体,如金合金和银汞合金同时存在时,在唾液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流,刺激牙髓,长期的电流刺激可能导致牙髓发炎。这种情况在一些经过多次牙齿修复的患者中可能出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只要存在两种不同金属修复体的情况,都有可能受到电流刺激引发牙髓炎。
三、化学因素
(一)充填材料刺激
在补牙过程中,使用的某些充填材料可能对牙髓有刺激作用。例如,一些不合格的树脂材料可能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牙髓组织。不同的充填材料对牙髓的刺激程度有所不同,医生在选择充填材料时会考虑其对牙髓的影响,但即使是合格的材料,在充填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对牙髓造成一定刺激。
(二)酸蚀剂等化学物质刺激
在进行牙齿美白、牙体预备等操作时,使用的酸蚀剂等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渗透到牙髓,刺激牙髓导致炎症。比如在牙体预备过程中,酸蚀剂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牙髓,就会引发牙髓的应激反应,长期接触或不当使用这些化学物质都可能导致牙髓炎的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接受这些口腔操作时都可能面临化学物质刺激的风险,儿童在进行相关口腔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牙髓组织相对更为娇嫩,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