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致具临床意义行为心理综合征或状态常伴痛苦体验功能损害,按病因分器质性及功能性,功能性分精神病性障碍(以幻觉妄想等为特征与遗传神经递质脑结构等有关)和非精神病性障碍(含焦虑抑郁障碍等,发病与神经递质心理应激人格特质等相关),从症状分认知方面有思维过程紊乱等、情感方面有情绪过度高涨低落等、意志行为方面有意志减退等,不同人群中儿童青少年与早期发育家庭学校等相关,老年人因躯体病角色转变等易现,有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及病史也有影响。
一、按病因及病理机制分类
(一)器质性精神障碍
由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病等)、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等因素直接引起。例如,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人格改变等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肿瘤对脑部神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所致;躯体疾病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时,也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引发精神异常表现。
(二)功能性精神障碍
1.精神病性障碍:以幻觉、妄想、显著的思维形式障碍、情感不协调等为主要特征,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谷氨酸等)失衡以及脑结构异常等有关,患者往往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2.非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等)、抑郁障碍等。焦虑障碍患者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发病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调)、心理应激及人格特质等相关;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神经内分泌失调(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遗传易感性以及生活中的重大负性事件等均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从症状表现维度分析
(一)认知方面异常
可出现思维过程紊乱,如思维散漫、逻辑混乱;记忆功能障碍,包括近期或远期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例如,某些痴呆患者早期就会有明显的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这是由于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受损导致。
(二)情感方面异常
表现为情绪的过度高涨(如躁狂状态下的欣快、情感高涨)或过度低落(如抑郁状态下的悲伤、绝望),情绪稳定性差,出现情感不协调等。比如抑郁障碍患者长期处于持续的低落情绪中,与所处的实际环境不相匹配。
(三)意志行为方面异常
可能出现意志减退,表现为活动减少、缺乏动力;或者出现冲动行为、怪异行为等。像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有怪异的动作、无目的的冲动行为等。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儿童青少年群体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可能与早期的生长发育、家庭环境(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学习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焦虑障碍的发生,而家庭环境不和谐可能影响其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发抑郁等问题。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由于躯体疾病增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社会角色转变(从工作岗位退休)、社交圈子缩小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比如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引发认知和精神症状;退休后的孤独感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
(三)性别因素影响
部分精神障碍存在性别差异,如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如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社会心理压力(如生育、家庭角色等)等因素有关;而某些焦虑障碍的表现形式在男女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发病率差异相对复杂,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四)生活方式与精神障碍关联
长期缺乏规律的作息、过度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或生活状态且缺乏有效的压力缓解方式等,都会增加患精神障碍的风险。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且无法合理释放压力的人群,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病几率会明显升高。
(五)病史相关影响
有家族精神障碍病史的个体,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既往有精神障碍发作史的人群,复发的可能性也需要密切关注,需要更持续的健康管理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