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排血量不足引发具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等表现的综合征,左心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等同,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特殊人群老年、儿童、有基础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定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致使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呈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二、左心衰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左心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等同于左心衰。
左心衰的特点:左心衰主要因左心室射血功能受损,引发肺循环淤血,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等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涵盖范围:充血性心力衰竭除左心衰外,还包含右心衰等类型。右心衰主要是右心室排血功能减退,导致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相关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三、不同因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左心衰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心衰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相关,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正常射血与充盈功能,易引发心衰;成人心衰则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后天性心脏病变,随年龄增长,心脏结构与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加之年龄相关的其他基础疾病,增加心衰发生风险。
老年人群心衰发生率较高,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耐受能力减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得心衰病情更复杂,左心衰与右心衰的表现可能相互交织,病情进展相对隐匿。
(二)性别因素
某些心衰病因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冠心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因冠心病引发左心衰进而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可能高于女性;而围生期心肌病等心衰类型在女性妊娠及产后阶段更易发生,这也会影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左心衰与右心衰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而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左心衰的发病几率。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酗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损害,影响心脏功能,使心脏更易出现射血与充盈功能异常,引发左心衰及整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四)病史因素
有心血管病史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升高。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组织受损,心脏重构,左心室射血功能易受影响,更易出现左心衰,进而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有心肌病的患者,心肌本身结构与功能异常,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全心功能减退,还是肥厚型心肌病影响心室充盈与射血,都可能引发左心衰及整体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四、特殊人群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情况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心衰患者
老年心衰患者应密切监测体重变化,因为体重短期内明显增加往往提示体液潴留,可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的表现。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要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关注左心衰及整体心衰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儿童心衰患者
儿童心衰需格外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衰会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与代谢,进而影响身体生长。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严格按照儿科心衰的治疗原则进行管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心功能的措施,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确保儿童心衰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安全有效。
(三)有基础疾病的心衰患者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心衰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需平稳控制血糖,因为良好的基础疾病控制可减轻心脏额外负担,延缓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左心衰的病情进展,降低心衰复发及加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