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心脏病是由持续或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引发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综合征,病因包括心律失常类型、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病理机制是长期快速心率致心肌细胞变化影响心脏功能,临床表现有心悸等症状,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控制心律失常发作、根治心动过速及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动过速心脏病是指由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引发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是长期异常心动过速状态导致心肌发生重构,进而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等功能。
二、病因与诱发因素
(一)心律失常类型
常见诱发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失常可因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自身因素出现,也可能在某些诱因下发作。
(二)非心律失常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更易因心律失常诱发心动过速心脏病;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变,本身存在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基础情况,也较易因心动过速引发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特定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因各自不同基础疾病风险,发病概率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在某些生理期更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情况,进而增加诱发心动过速心脏病的风险。
3.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打乱身体的正常节律,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动过速发生概率;大量饮酒、吸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刺激,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容易诱发心动过速,长期如此可导致心动过速心脏病。
4.病史因素: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肌病病史(如扩张型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病史(如低钾血症等)的人群,心脏本身存在结构或功能基础异常,心动过速更容易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害,引发心动过速心脏病。
三、病理机制
长期快速的心率会促使心肌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肌细胞肥大,这会改变心肌的正常结构;还会导致心肌纤维化,使心肌组织的弹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等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
四、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脏跳动异常)、气短(活动或安静时都可能感到呼吸费力)、乏力(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水肿(常见于下肢等部位,因心功能下降导致体液潴留)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等更严重的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可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如能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可直接判断是室上性还是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
(二)动态心电图检查
能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捕捉到偶发的心动过速发作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和特点。
(三)心脏超声检查
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如心室腔大小、心肌厚度等)和功能(如射血分数等),明确心动过速是否已经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心动过速的处理
1.控制心律失常发作:可采用药物复律,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心动过速类型等合理选择),或通过电复律等方法使心动过速转为正常心律。
2.根治心动过速:对于合适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导管消融等介入治疗,从根源上消除引发心动过速的异常传导通路等,防止心动过速再次发作对心脏造成损害。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选择对心脏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心脏还在不断发育中,任何治疗都需谨慎权衡利弊。
2.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多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老年患者身体的影响。
3.有基础疾病患者:在治疗心动过速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要避免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需根据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